“设计之都”如何抓后世博机遇
第六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重头戏——“2010上海创意产业国际论坛”日前举行,主题为 “后世博”机遇与 “设计之都”畅想。中外专家在这个论坛上激荡脑力,献计献策。
深入认识设计之都内涵
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:加快 “设计之都”建设,实现经济发展的华丽转型。
2010年2月上海被授予 “设计之都”称号,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“创意城市网络”中的第7个以设计为主题的创意城市。厉无畏认为上海进入这个网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,“设计之都”是上海经济发展实现华丽转型的一个突破口和综合的抓手。因此对于 “设计之都”内涵,要有更深入的认识。
首先, “设计之都”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模式, “设计之都”的发展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。设计本质就是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和重构。它的主体资源是人,人的创造力、鉴赏力是实现 “设计之都”的关键要素。
“设计之都”发展重心,必须要聚焦到创意设计人才上,要改变重硬件、轻软件的制造业的发展模式。聚集人才必须要为创意人才提供更好的软环境。比如在资金投入、政策扶持、文化氛围等方面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,这样人才才会聚集到这儿来。
“设计之都”也是上海城市的文化新品牌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出城市品牌, “设计之都”建设能够为上海聚集更多的设计创意资源,能够塑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品牌,成为上海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海派文化和推广海派品牌靓丽名片。
第二, “设计之都”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当中的一员,所以我们建设 “设计之都”必须要有全球视野。所谓全球视野就是借助网络、联盟资源,一方面加快积聚设计产业的国际化人才、技术、资本和产业等各方面要素。另外要扩大上海设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,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创意设计主题活动,营销上海创意设计品牌,推广上海创意设计企业和创意设计人才。
第三,作为 “设计之都”,我们对设计要有一个放大的概念,叫 “大设计”概念,不局限于单一的设计产业。 2008年 “设计之都”——首尔举办了一次奥林匹克的展会,在韩国提出一个概念:设计就是空气。指设计要像空气一样融合在生活里,与人共存。社会生活可以通过设计来改变。在这一发展理念下,很多时尚的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韩流。非常简单的是将普通的塑料饭盒设计成乐扣乐扣,结果这个产品在全世界风靡,为他们创造数以亿计的价值,不仅为韩国带来经济利益,而且极大提升韩国的知名度和国家形象,同时使处在金融危机重灾区的韩国走向繁荣之路。
神户对 “设计之都”建设也提出些想法,比如说实施 “设计之都”的发展战略,他们有空间设计、经济设计、文化设计,设计目的是发挥城市个性和魅力,培育和传承城市的精神文化,把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,并张扬出去。
厉无畏认为,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,所以要放大世博效应,形成新的文化竞争力。在世博会里可以大量吸收来自世界各地、各方面的创意概念,为 “后世博”上海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发展活力。具体来看,首先通过运用技术来把文化内涵融入到传统产业的产品、服务当中来提升它们的附加值。上海建设 “设计之都”并不一定要照搬外国模式,而应当从自身的文化基奠中来发觉自己的发展之路。 “设计之都”建设要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紧密结合,上海从加工建造基地向创意设计基地转型。通过创意和技术来把文化和传统产业融合起来发展,把传统产品变成一种时尚的产品,实现从卖产品到卖设计的转型。比如,同样的酒瓶子可以唱歌,在台湾发明了会唱歌的瓶子。咖啡的杯子会变色,利用科技的新材料,咖啡倒下去以后图案就会在咖啡杯上显示出来。再如电饭煲会说话。这些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,通过应用技术,弄一个芯片,这样说话、唱歌都可以达到了。现在不光有石库门老酒,还有石库门酒家、石库门服装,人们对石库门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,这是一个案例,通过这个设计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设计来改变我们的产品形象。
创意产业 “后世博”机遇多
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局大型活动部部长,他亲自指挥了世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。刘军介绍,从内容开发来看,这次世博会作了很多大胆的尝试。比如在历届世博会中,次把吉祥物打造208集的动画片。这部动画片世博局投资了52集,其他由江苏、南京城市来投资。随着动漫产业链的成熟,从形象到产品,再到商品这条路打通以后,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。市场已经对动漫产品、创意产品产生相当大的需求。 208集动画片既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,丰满了吉祥物形象,但是更多成为一个产品。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可以逐步地抽象出一个品牌来,不只是简单地跟上海世博会画一个等号。
上海世博园区里每天上演100多场活动,这些活动可以留下什么?刘军的看法是,留下了比较先进的制作理念。不同的馆当中演绎的活动表现方式不是在制作奢华,而是主题的贴切,它给我们感受到文化碰撞的冲击,呼吁着、商业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。
刘军认为,这些文化资源的沉淀,以及先进团队带来的思考是深远的,体现在两个大项目方面:一个是 “后世博”上海现有场馆的再运用、再改造,在这个空间中再重新打造一个上海人、乃至于全世界的心灵休闲空间。第二个是迪士尼项目。世博会带来制作的理念,这是留给我们的庞大的、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。